近60年来北方冬麦主产区蚜虫发生气候风险趋增,今年华北黄淮麦蚜发生气象风险等级较高,需加强防控。
21世纪以来,北方小麦主产区春季气温连续多年偏高,小麦蚜虫年平均发生面积超过1200万公顷次,且有始见期逐渐提早、危害程度加重的趋势。
北方冬麦区麦蚜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图
(202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)
一、2021年小麦穗期蚜虫发生等级较高
3月以来,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大部气温偏高1~2℃,有利于麦田蚜虫种群的增殖。预计4月下旬,华北、黄淮北部冬麦区降水偏少;5月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、降水接近常年,总体利于小麦穗期蚜虫增殖和危害。
根据小麦蚜虫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和未来天气气候趋势预测,预计4月下旬至5月中旬,华北中南部、黄淮大部等地小麦穗期蚜虫发生发展气象风险等级较高,其中河南北部、山东西部、河北南部及山西东南部气象风险等级高。
二、北方冬小麦主产区蚜虫爆发危害
小麦蚜虫的危害很大,其若虫、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叶片、茎秆、穗部吸取汁液,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,后为条斑,枯萎、整株变枯至死,并且传播小麦的黄矮病。小麦蚜虫严重的时候,会造成小麦灌浆不足、千粒重下降及引起籽粒营养物质含量下降等,严重危害小麦产量和品质;其发生发展与春季气温偏高,特别是5月温高雨少密切相关。
三、蚜虫为什么防治难?
1、繁殖速度快,抗药性强
有些蚜虫属于孤雌生殖,所谓的孤雌生殖即蚜虫单性不需要交配就可以繁殖蚜虫,并且繁殖速度特别快,我们经常在小麦叶片上会看到,一个蚜虫身后跟着四五排的蚜虫。
因蚜虫繁殖速度快,一旦喷施农药无法杀死蚜虫,其下一代的抗药性将会逐步加强,给后期防治带来更加的困难,这就是小麦到穗蚜时,很难防治的一个主要原因。
2、密植播种量大,偏施氮肥旺长
这几年农户种植小麦普遍播种量大,小麦分蘖后特别稠,农户在喷施农药时,药液很难直接喷洒到小麦的下部,导致部分蚜虫很难杀灭,后期导致蚜虫的抗药性逐步加强。
偏施氮肥造成小麦旺长现象比较严重,这样的施肥现象也会造成蚜虫的多发。
3、及时防治不到位
因小麦蚜虫繁殖速度的特别快,有些农户发现小麦田蚜虫并不太多,因防治不及时等过了2天再去地里,就会发现蚜虫已经布满大量叶片或者穗部,带来不必要的防治麻烦。
4、一种农药用到底
所谓的使用农药错误,这里指的是农户习惯使用一种农药用到底的方法,这样会导致蚜虫对某一种农药产生极强的抗药性,这就是为啥有些农户反映,到了穗蚜防治时,发现以前防治蚜虫效果非常好,到了穗蚜不管用的主要原因。
四、建议与防治技术
1、建议
黄淮海麦区加强监测频次,利用好麦区多晴少雨的有利天气,及时查看田间蚜量,一旦达到防治标准及时开展防治工作,有效控制蚜虫危害,确保小麦优质高产。
2、防治技术
(1)当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以上,益害比(天敌:蚜虫)低于1:150时,可选用啶虫脒、吡虫啉、氟啶虫胺腈、抗蚜威、高效氯氟氰菊酯、苦参碱、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;
(2)有条件的地区,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;
(3)当穗期病害仍需防治时,可结合小麦“一喷三防”,实施杀虫剂、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等科学混用,综合控制。中后期“一喷三防”常用杀虫剂有,吡虫啉、啶虫脒、吡蚜酮、噻虫嗪、溴氰菊酯、高效氯氟氰菊酯、高效氯氰菊酯、氰戊菊酯、抗蚜威、苦参碱等。其中,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,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。常用杀菌剂有,三唑酮、烯唑醇、戊唑醇、己唑醇、丙环唑、苯醚甲环唑、咪鲜胺、氟环唑、甲基硫菌灵、氰烯菌酯、蜡质芽孢杆菌、井冈霉素、丙硫菌唑、氟唑菌酰羟胺、丙唑·戊唑醇、丙硫·戊唑醇、氰烯·戊唑醇等。同时,结合小麦中后期和长势可选用免疫诱抗剂、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促进灌浆成熟,防止早衰。
来源:中央气象台、农资与市场、网络摘抄整合